首页 >> 咖啡专栏 >>咖友生活八卦 >> “象屎咖啡”的生存逻辑
详细内容

“象屎咖啡”的生存逻辑


   8月29日,对于普亚鸿来说是个大日子。这一天,他经营多年的云南中合咖啡有限公司登陆上海股交中心,成为了中国咖啡行业第一家在上海股交所成功挂牌上市的企业。

   在中国,农业通常被认为是弱势产业。长期以来,农产品(000061,股吧)附加值低、农业生产报酬低等问题困扰着中国农业的经营者们;另一方面,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不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方式,当大量外资农产品涌入中国市场时,本土企业往往束手无策。

   而作为经济作物的咖啡行业,其所受到的冲击则更大。普亚鸿告诉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,自从1992年雀巢引入规模化种植和市场推广以来,到现在20多年的时间,没有一家中国自己的咖啡公司做大做强,话语权全部在雀巢、星巴克等外国企业。

   然而诞生于2006年的中合咖啡却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。据了解,此次中合咖啡由上海守拙投资有限公司推荐挂牌,其总经理赵小方表示,今后将继续指导中合咖啡的后续融资,争取转板至股交中心更具创新融资能力的E板。

   在一个被外资充分掌握话语权的行业之中,本土中小企业又该如何突围成功?对此,普亚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―唯有立足本土化的产品创新才是出路。

   因地制宜

   云南一直是中国咖啡的主要产地。100多年前,正是在云南的朱苦拉村,当时的传教士首次将咖啡引入中国种植。如今,咖啡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的日常饮料之一。根据国际咖啡组织(ICO)的统计,自2000年以来,中国的咖啡消费平均每年以15%以上的速度递增,近3年达到20%以上,是全球咖啡消费平均增长率的10倍。

   如此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国际咖啡巨头的兴趣,雀巢、卡夫、星巴克、UCC等外资品牌纷纷在华抢滩布局。前几年,一种来自印尼的猫屎咖啡席卷中国。在中国的某些咖啡馆内,一杯猫屎咖啡通常要卖出几百元的售价,被认为是奢侈咖啡的代表。

   猫屎咖啡的火热,点燃了不少国内咖啡生产企业的热情。从2013年开始,云南当地有不少咖啡种植企业开始生产猫屎咖啡。不过普亚鸿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,他没有复制已经大获成功的猫屎咖啡,而是选择研发带有云南当地特色的“象屎咖啡”。

   云南身处亚热带地区,大象是当地特有的动物。普亚鸿告诉记者,两年之前,他看到猫屎咖啡的名气很大,在研究了相关的制作方法之后,决心因地制宜借助大象研发。“简单的农副产品出口,简单的粗加工没有较高的附加值,唯有产品创新,才是企业发展的出路”,普亚鸿如此判断。

   此外,普亚鸿还拓展了咖啡经济的外延。在他看来,咖啡不仅仅是单纯的商品,咖啡庄园同样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。“云南本身的旅游业就十分发达,我们计划创造一个万亩咖啡种植休闲体验庄园。把咖啡种植与旅游相结合。”普亚鸿告诉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。

   无论是云南当地的“象屎咖啡”还是“咖啡庄园”,其本质都在于因地制宜的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产品创新。在采访过程中,普亚鸿对于未来公司的发展计划总是欲言又止。他向记者解释,作为一家中小企业,只有不断创新产品,才能在市场上求得生存。也正因为如此,这些创意都是如此宝贵。“我怕被雀巢知道我们的计划,一切就泡汤了。”普亚鸿幽默地说。

   联合御敌

   近年来,云南咖啡种植行业发展迅速,咖啡豆种植面积不断增加。官方统计数据显示,2013年,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已突破140万亩,产量预计将接近10万吨,占中国咖啡产量的99%,占世界咖啡产量的1%。

  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咖啡豆种植格局的变化。咖啡豆主产区已从南美地区,开始向东南亚、南亚地区倾斜。2011年,越南、印度尼西亚的咖啡豆产量突飞猛进,分别达120万吨、65万-70万吨,取代原来排名第二的哥伦比亚,跃居世界咖啡豆产量第二、第三位。

   正是看到了世界咖啡豆种植行业的变化趋势,普亚鸿认为背靠中国这个巨大的咖啡消费市场,昆明很有可能成为亚洲甚至世界咖啡交易中心。

   在这样的浪潮中,中国咖啡行业也不甘落后。而目前国内,中国咖啡行业还处于分散的状态。普亚鸿的想法是,能联合其他国内的供应商,成立一个咖啡贸易中心,从而增强与国际咖啡企业巨头谈判的能力,与此同时还会吸引东南亚的咖啡种植商前来交易。

   事实上,在2011年举行的第19届昆交会上,已有越南边和、威拿、G7等多种品牌的越南咖啡前来参展。可以看到,无论是种植、产品生产还是市场推广上,亚洲咖啡业都在奋起直追。

   “在我们这个行业,如果大家都是单兵作战的话,无法与跨国企业正面竞争。”普亚鸿告诉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。



免责声明: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,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、完整性、合法性、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,仅供读者参阅!

技术支持: 酷德网络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