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咖啡馆迎来开店潮是虚火还是刚需?近年来,中国咖啡馆数量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,增速也逐渐提升,2012年,我国咖啡馆零售规模实现538.4亿元,连锁咖啡馆零售规模超过147亿元。调查表明,咖啡加盟行业正以25%的速度增长。预计到2018年年底,我国连锁咖啡馆数量有望达到1.06万家左右,而这还不包括生存在城市角落里的创意咖啡馆们。 国际品牌逐战一线城市 7月底,星巴克公布第三财季净利润为4.178亿美元,比2012年同期增长25.4%。全球同店销售收入增长8%,其中中国及其他亚太地区同店销售收入增长9%。同时,针对星巴克北京国贸店关店一事,星巴克发布的官方声明中称:“星巴克北京国贸一期门店搬迁至国贸三期,搬迁后的门店面积更大。”声明还表示,其在中国的发展规划目前并没有任何改变,到2015年将在中国运营1500家门店。 在星巴克垄断中国快速咖啡市场的同时,也培育了一个庞大的咖啡消费群体。近年来,星巴克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,咖啡连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。相对价廉物美的麦当劳[微博]“麦咖啡”近年就成为了星巴克最强劲的对手。据麦咖啡的工作人员表示,相对于同类产品,麦咖啡一直保持15%—20%的价格优势。2010年1月29日,麦当劳在华南区的第一家麦咖啡店在深圳开业。此时,星巴克在华门店已经超过300家。但短短2年间,麦咖啡的开业速度远超预期。截至2012年年底,麦咖啡在全国24个城市的开店数量达到516家,而星巴克咖啡在华门店达到这个数量级一共花了11年。预计到2013年底,全国麦咖啡的总数将超过750家。 而2007年才进入中国市场的COSTA,如今不仅成功地摘掉了“星巴克第二”的帽子,也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跑马圈地。COSTA的扩张速度近乎疯狂,1年时间,完成了从101到200的飞跃,2012年,COSTA在华的第200家店落成。 财大气粗的咖啡馆似乎不扩张就对不起“连锁”一词的含义。2013年6月才完成整个收购、正式归入华润万家旗下的太平洋咖啡也毫不示弱。按计划,该公司年内将新增120家门店,但华润方面的远景计划是,让中国内地的门店规模达到1000家。而华润创业季报显示,2013年一季度太平洋咖啡在全国有直营店和加盟店合计300家,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逾65%。 除了角逐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,不少国际咖啡巨头也把目光落在了二线城市,2012年11月18日,被称为“意大利最受欢迎咖啡品牌”的Lavazza在广州珠江新城开出了在中国市场的第15家咖啡店。同时,该品牌表示,他们已经启动了在华大规模扩张计划。预计未来三年内,将在中国的一线和二线城市开出200家新店。 创业咖啡叫好不叫座 百度地图搜索北京“咖啡店”,你可以看到小图钉几乎覆盖了整个北京地图。无论是在商务的国贸、东直门,还是时尚、潮流的后海、三里屯,你能找到任何一家属于你的调调的咖啡馆。但事实上,同那些生意火爆的特色餐馆相比,那些隐藏在胡同、居民区内的创意咖啡店却人影稀疏。 “越是大公司,越有规模,议价能力也就越强,成本越低。”一位单体咖啡店的老板告诉记者,对于他们这种创业性质的小咖啡馆,日益高企的经营成本是个不小的问题。“我们的业态决定了不可能租太好的地方。”这位老板强调,在他看来,房租是决定咖啡馆存亡的关键因素。分析咖啡馆的经营成本便不难看出,仅房租一项成本就往往接近1/4的营业额,这也被咖啡行业视为生存红线。而其他成本,例如除人工、食材以及水电杂项以外,营销成本对于位置没有那么优越的独立咖啡馆来说特别容易忽视,但实际尤其重要。 因为在地段和品牌认知度方面的前天不足,为了产品的品质不输给那些洋品牌,只能选择进口食材,成本也因此上升,为了弥补成本而涨价又会流失一部分顾客,从而降低咖啡店营收。中国的本土咖啡馆们,似乎陷入了死循环。渐渐地,咖啡店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,或者关门大吉,或者“开源节流”。 从一开始便因缺乏商业模式而先天不足,在国内近50家大型创业咖啡馆中,盈利的不超过10%,做到盈亏平衡的约30%,60%处于现金流亏损状态。在过去两年,转型或倒闭的有四五家。 食尚国际创始人,原麦当劳、金汉斯高管王东生认为,原想比起开连锁,老老实实做好一家店至少不会赔钱。但现实是,投资者们已经将“星巴克们”树立的商业模式奉为经典,大资金+开连锁=咖啡馆的成功。即使短期内不赚钱,单店不盈利,具备超强议价能力的团队和品牌效应的“大牌”还是能轻松地掌控原材料的流入流出,以便实现上下游的延伸。于是,不差钱的金主前赴后继地把钱投向门槛低、现金流好看以及易形成圈子文化的咖啡馆,这种盲目投资导致的是中国餐饮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.5至3年的现实。 免责声明: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,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、完整性、合法性、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,仅供读者参阅! |